新闻中心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难道我们连去一趟回收站的时间都没有吗?

 近两天,记者来到春柳街道的敦煌社区和沙跃社区,马栏街道的满庭芳社区和富民社区,星海湾街道的星海广场社区和星文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在收回上百份问卷调查的同时,随机采访了30岁到60岁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家庭旧物回收处理的方式。

  处理旧物的方式:

  等人上门回收 17%

  捐出去或送人 43%

  扔掉 40%

  家中平均处理一次废品的时间:

  一个月 80%

  半年 10%

  一年 7%

  几年 3%

  家中常见的日常废品包括:

  衣物 书籍 报刊杂志 塑料瓶 包装盒

  产量占家中前三位需要处理的旧物包括:

  衣物75% 报刊杂志70% 包装盒60%

  塑料瓶55% 啤酒瓶玻璃瓶30% 易拉罐10%

  觉得家中难处理的旧物包括:

  衣物80% 棉被40% 家具30% 家电10%

  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积攒旧物再统一出售的家庭非常少,大多都是捐出或者扔掉。平均处理旧物的时间,一多半的居民表示只要当天使用完了就不会留着,极少数的人会攒一年以上才去处理。家中日常废品几乎都是产量占前三位的旧物,而家中难处理的旧物通常都是大物件和衣物棉被,有居民说,大物件的旧物扔出去不方便,留家里占地方,而衣物和棉被要是没有接收对象也很难处理。

  处理废旧物品是件很纠结的事儿

  采访中,不少居民表示,每每对家中进行一次大清理时,家中的旧物如何处理,他们都很纠结。

  家住星海广场社区一个高级小区的赵先生32岁,对于如何处理家庭的旧物,他表示,通常就随着家中的其他垃圾一起扔到垃圾箱里了。“十几年前我曾专门把课本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掉,但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住的这个小区里没有来收废品的人,我每天工作忙,不可能特意去找回收站,再开着车去卖废品,卖的废品钱都不一定够油钱。”他说。

  敦煌社区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家里还保持着收集废品再去卖的习惯,但是现在家里小件的废品都不攒着了,收拾出的旧衣物、旧棉被大多也是送给了农村的亲戚。她说:“这几年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闲置的地方越来越小。小区的楼道里不让放,在家里真想给这些旧物腾出个地方还挺困难,又影响美观,咬咬牙也只能扔垃圾桶里看着别人把这些废品捡去。”

  沙跃街上拉着装满废纸盒小推车的老隋一边整理着刚捡来的几个纸箱,一边说,现在去卖废品一斤纸箱0.5元,一个塑料瓶0.1元,一斤塑料贵也才0.6元,回收价格太低,原来还能遇到不少跟他一起捡这些废品的“同行”,现在却看不到那么多人了。“我也不图这个能挣多少钱,就是觉得很多东西这么扔了太可惜。我把它们捡回来能卖的攒着,能用的就自己用。”与专业回收旧物的不同,老隋说,他对大把大把扔东西的人并无好感,“有时候我真想问问,咱现在真的是富得什么东西都能扔、忙得连去一趟回收站的时间都没有了吗?” 文/刘畅

  牙膏皮、胶鞋底卖钱已成过去时

  城市废品回收链条的时代变迁

  牙膏皮、胶鞋底卖钱已成过去时

  昨日上午10时,年过6旬的李师傅坐在车家村一条胡同的马路牙子上,几乎要睡着了,一旁收废品的推车上零散地躺着几个塑料瓶。

  老李是这个城市中为数不多流动收废品的人之一,如今,老百姓卖废品的意识在淡化,老李的活儿也越来越不好干,有时候一天下来也收不了多少东西。

  老李跟废品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二三十年前,老李是一个废品企业的普通工人。在老李的记忆里,那个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卖破烂”的习惯,什么牙膏皮、胶鞋底……全能卖钱。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体制改革,老李下岗后成了一名“个体户”——走街串巷收废品。“那时候这行还是很赚钱的。”老李把收上来的废品再卖到废品收购站,自己从中赚取差价。

  走街串巷吆喝着,老李明显感觉体力大不如前,废品回收也越来越难做了。随着卖废品的人逐渐减少,老李每天除了能收点饮料瓶、旧报纸,几乎再无其他。老李无奈地笑了笑,估计过不了多长时间,他就真的要退休了,而老李的经历恰恰映射了这个城市二三十年来废品回收的时代变迁。 记者赵永娟

  “关于生活垃圾,只要它是单一品类,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它就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价值很高的资源。”

 

  垃圾回收

  前路坎坷

  见证人:大连东泰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企业相关负责人李先生

  “包括我们在废品收购站看到的纸、塑料等,其实都属于生活垃圾的一部分,只是一些回收价值大的,社会自由发展形成了很多有价物资回收单位和个人,而其余的都被大家统统打包扔到了垃圾桶。”大连东泰电子废弃物处理有限企业相关负责人李先生告诉记者,其实我国关于垃圾分类处理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目前,国内已经有9个城市在试点运行。但是,实际生活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垃圾分类回收效率低,老百姓自主配合少。

  “其实,随着这几年的宣传,老百姓普遍都有垃圾分类的意识。”但在实际生活中,李先生看到,人们有意识地将有害垃圾分类后,却苦于没有回收渠道,到头来还是扔进了垃圾桶。因为处理这些有害生活垃圾需要成本,目前,我国只是偶尔有相关企业开展公益活动时集中回收处理,但没有相关资金支持,很难长久维持。李先生表示,目前,我们关于生活垃圾分类主要还是停留在意识层面的呼吁上,而缺乏相关的制度和行政手段,缺少政策来引导,对老百姓没有利益驱使。

  “其实生活垃圾,只要它是单一品类,有稳定的来源渠道,就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价值很高的资源。”李先生认为,我们现在正面临着社会化回收和难以集中的瓶颈。

皖公网安备 34020702000027号